政策导读

政策导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政策导读 > 正文

曾天山: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6月6日06版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7日 浏览次数:

■职业教育一直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承担着经世利民、求是致用的历史重任

■我国职业教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职业教育传统,形成了现代自主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数以千万“心是中国心,满怀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任,为支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保障民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和要求,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注入了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最广泛,从古代学徒制到近代学校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深化了对职业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走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力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深刻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关系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教育事业发展、强国富民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殷切期望真正落在实处。

职业教育定位于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优化教育结构、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而且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不可替代,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自主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适应国情、遵循规律、守正创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办学;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践表明,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产业升级,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深厚土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手脑并用、终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是提高社会贡献度和认可度的根本途径。

现代职业教育传承中华文明符合中国国情

中华文化史、文明史是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源泉,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厚底蕴。从历史脉络看,我国职业教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职业教育传统,形成了现代自主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千万“心是中国心,满怀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古代职业教育,始于古代学徒制、艺徒制,兴起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是古代最为普遍、受教育者人数最多、维持时间最长的技艺教育形式。艺徒制以“言传身教”、“心传”为特色,注重现场学习,强调亲密师徒关系,通过世代畴官形式传承,具有学用一致、手脑结合等优点。职业教育一直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承担着经世利民、求是致用的历史重任。

19世纪中叶,为了“自强”、“求富”,一批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学校制度,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等实业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职业教育正式诞生。实业学校的教育克服了古代学徒制存在的学习周期长、教育效率低等不足。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先后创立了数十所职业教育性质的军工、通讯、医疗、农业等学校,训练各种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实用人才,支撑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了2亿多名高素质劳动者,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任,为支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保障民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在促进人口红利的释放和实现,推动先进技术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强大韧性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和有生力量。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人才培养对岗位要求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遍布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年收入显著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中国式职业教育注重学校、企业、社会并举,育训并重,继承了传统学徒制的基因,发展为中国特色学徒制;借鉴了国外学校职业教育的经验,发展了学校职业教育;注重自主创新,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推进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把职业教育定位于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了强劲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启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协调用人方、学习者、办学者等职业教育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对于职业教育的公共参与制度,这些都为涉入“深水区”的改革积累了足够的“正能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20条重大改革举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职业教育领域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成果,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我们要善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自古有之,当前社会需要,未来前途广阔;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待职业教育,既要优化类型特色,又要跨界融通,既不能自我封闭变成另类,又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要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发展职业教育,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着力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技能力量。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讲究逻辑就是要形成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自信、提高能动性。通过厚植文化底蕴、锻造工匠精神、精湛技艺专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形成技能型社会,为国民“安居乐业”、“人人出彩”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撑。

(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下一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