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一年。教育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教育科研成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事件】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影响】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文献有1864篇,以“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文献有5334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献有3502篇,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文献有567篇。
“立德”是人才培养之根。学者认为,要实现立德树人,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开展德育。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凝聚价值共识。有学者指出,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力做到知行合一。在教学上,专业课和思政课相贯通;在资源利用上,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贯通;在实践载体上,教学平台和社会建设平台相贯通。有学者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改善教育民生,创新宣传方式,坚持行胜于言,主动担当。
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学者们延续和加强了对核心素养问题的讨论热度。有学者指出,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中国的核心素养框架要凸显中国立场与主体意识,要反映现实国情与未来诉求。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有学者指出,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过去“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的要求,不仅为全国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更为广大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对于德育的有效实施,有学者认为,教师应保持道德自觉,做学生的道德关怀者;挖掘知识的道德内涵,让道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细节中;营造课堂的道德氛围,还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
深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事件】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出席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暨第十届国家督学聘任工作会议时强调,深化督导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影响】教育治理现代化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教育治理”为主题的文献有213篇,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文献有525篇。
有学者认为,“教育治理”是一种由新型政府、学校及社会共同纳入的特殊“教育共识”的表现,其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政府、学校、社会边界清晰,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也有学者从协同学视阈下分析教育治理现代化,将教育治理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将教育改革过程视为逐步寻求有序结构的过程。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有学者指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在教育治理体系的框架下,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管理教育的理解、执行和创新能力。
依法治教,明确权责,贯彻法治思维。有学者指出,法治彰显出现代治理体系的基本价值,是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实施政策与制度创新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因此亟待建设系统化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
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于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政府、市场及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在打造多中心、多主体协作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实现政府角色的现代化转型。独立、综合和专业的新型第三方评价制度,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
【事件】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的目标。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
【影响】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文献有3257篇,以“教育公平”为主题的文献有876篇,以“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文献有349篇。
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时代的新诉求。学者指出,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相辅相成。教育公平是学习能力、投入、效率面前人人平等与接受教育的人格、权利面前人人平等且相互结合的发展,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持续促进的关系状态和发展状态。教育公平发展必须在均衡发展基础上重视提高质量和效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要承担主体责任。有学者提出,要加强省级统筹,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负担比重,加强薄弱地区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而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有学者指出,立足和谐社会建设,应从多维视角重新审视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与问题,并从义务教育制度的伦理追求、教育法治建设以及教育人文环境的孕育等方面积极探寻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可行性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事件】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影响】“互联网+”对教育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中应有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的文献有1497篇,以“互联网+”为主题且包含“教育”的文献有3713篇。
“互联网+教育”将带来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学校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变迁。我们要运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主动适应和促进教育的变迁及学习的革命。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具有跨界连接、创新驱动、优化关系、扩大开放、更具生态性等五大特征。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会产生新的教育生态系统,新生态的构建需要推进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如学习科学指导下及新型关键技术支持下的智慧环境变革、课程开放变革、教学范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评价模式变革、教育管理变革、教师发展变革乃至学校组织变革,从而构建新的教育业务流程,实现灵活、开放、终身、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迎接挑战,我们要坚持双轮驱动,运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运用政策工具,激励其发展,主动适应和促进教育变迁及学习革命。
“互联网+教育”的关键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学者认为,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将会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突破校园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构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体系;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不断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领域,已上升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
“双一流”建设的理论深化与路径探析
【事件】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准大学。国家确定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鼓励公办民办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
【影响】一年来,“双一流”建设理念愈加明晰,关于内涵体系以及推进路径等的学术探讨日渐丰富。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一流大学”为主题的文献有473篇,以“一流学科”为主题的文献有351篇,以“双一流”为主题的文献有155篇。
学术界对“双一流”建设内涵展开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宏、中、微”三位一体的内涵体系。宏观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魂”,提出了加强思想引领、弘扬优良传统、服务国家发展、深化综合改革的“双一流”建设宏观要求;中观上,明晰了“双一流”建设的三大特征与六大要素,即学术实力雄厚、做出世界贡献、享有国际声誉等三大特征,以及规律、学科、人才、资源、制度与文化等六大要素;微观上,关注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强调一流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学科规划、实施与评价的关系;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创新性和全球性。
办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和水平跃升找到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根基。当然,坚持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有学者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关注“世界”,必须促使大学引领世界进步,必须遵循一定的“世界标准”。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事件】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双创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10月,教育部召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
【影响】2016年,学术界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有效模式开展了新探讨。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创新创业”为主题且包含“教育”的文献有2034篇,以“双创”为主题且包含“教育”的文献有199篇。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定位、原则与目标,学者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创新、汇聚培养合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
同时,应提高对社会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应探索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社会创业教育与有关学科专业融合,优化社会创业教育组织与外部支撑体系。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应从开设创客空间、推行社会创客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和师资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等方面来开展社会创业教育。为了能正确地倡导与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应当从如何培养与落实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入手。有学者从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学生成才方面探索形成“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愿景与变革
【事件】2016年12月2日,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
【影响】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一直是2016年学界热议的话题。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献有10311篇,以“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文献有36篇,以“人才需求”为主题的文献有3507篇,以“专业技能”为主题的文献有2236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文献有981篇。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吁求“工匠精神”的回归,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学者指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院校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是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二是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三是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四是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和载体建构学生、教师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五是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意味着市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质上是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学者指出,职业教育的升级首先应展现其存在价值所蕴含的潜力,社会分工应以水平维度为参照系划分教育类型,而不应以垂直维度的层次作为参照系。一个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坚持就业导向不动摇,又要基于终身学习的思考,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就业再学习再就业”的良性机制。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事件】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加快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监测机制等。
【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对这一阶段的任务与问题的思考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基础教育”为主题的文献有2701篇,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文献有6484篇,以“课程实施”为主题的文献有807篇,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文献有19927篇。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引领课程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学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强调,核心素养是课程与评价的概念,是教育目的与学习结果的重要中介,属于课程目标的范畴,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并发挥功能需要采用专业的路径。有学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或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链环中展开运作。
学校课程发展质量是判断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尺度,为了更好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对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进行监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深度学习”的提出为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消解种种二元对立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深度学习的课程教学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探求未知,赋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事件】2016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等专项扶贫工程。
【影响】如何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扶志”“扶智”,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是学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如何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扶志”“扶智”,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是学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据中国知网统计,2016年全年以“教育扶贫”为主题的文献有164篇,以“精准扶贫”为主题且包含“教育”的文献有196篇。
“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学者指出,“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教育有自身规律,脱贫也有自身规律。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解决实际问题。有学者具体提出了改革创新、特殊扶持、突出重点、确保精准、自强自立、讲究方式的原则、策略。学者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将治愚、扶智作为扶贫开发的长远之策和根本大计,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持力度,着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有学者指出,精准扶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准确的大数据平台,准确跟踪、精准到位,等等。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正面临着职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基础教育资源投入较少、专